于管事让杂役帮着掌柜去搬书,他让工人先停下手里的活,简单的说了几句,“今天笔记一天就卖了一万两银子,我们库房里还有四千册,这几天大伙辛苦一下,晌午休息半个时辰就开工,这段日子每个人月例多加三两银子。”
工人听了这话心里还是高兴的,这在年前多赚点钱,回家好过年,更何况还给他们多了三两银子,这般已经算好了。
工人们应下来。
郑大人还承诺要给他们包一个大红包,可惜郑大人已经被陛下派去青州赈灾了,工人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叹息。
于管事现在是对郑山辞很佩服,把他的话当做金科玉律了。他做印刷坊管事多年,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数目。他畅想了一番,若是每天都赚一万的话,那这一年下来可了不得了。当然他也只是想想,这几天能多卖几本就成了。
于管事笑容满面。
印刷工人现在手里更里劲儿,这卖得这么好,按照郑大人的性子,回来应该还是会给他们包大红包的。
这般卖得好,京城的书铺老板伸出脑袋望了一眼也不敢去那家书铺里闹事,都说了是户部开的书铺,他们去闹事铁定要抓进大牢里。
买了全册的书生晚上就熬夜看,看得如痴如醉。
有相熟的书生买了便把这件事告知给好友,这便一传开,太学生都知晓了。能在太学读书的人,大多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家,他们一出手就买好几套,还有几套可以过年的时候去别处拿去送人。
还可以送给在地方上的亲戚,要说做长辈的最看重的就是小辈的发展,长辈重视,小辈自己也重视,送去一套一甲笔记这真是送到心坎去了。与人交好就要送礼送到心坎上,这般才真心实意。
笔记卖的第二天,书铺一大早就有书生排队来买,掌柜跟伙计都吓到了,很快就把五百册卖完后,这还没到晌午。两个伙计都去库里搬书,另一个伙计也不出门吆喝了,已经把名气打出去了,现在京城中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卖状元榜眼探花的笔记。两个伙计就忙着补货,做账房的倒是轻松起来,掌柜的帮着算,而且一般情况下都是买一整套。
账房还在算账,有个书生直接买了十套,拢共一百两银子,这十套书由侍从搬到马车上,这就是买去送人的。
几个书铺老板站在门口,瞧见墨香书铺的生意这样好,基本上京城的书生都要买一份,哪怕是有的人还是一个孩子,家里的长辈都要买上几套书备着,等孩子长大后就可以直接看了。去墨香书铺里买书的人还在增多,并且越来越多。
虞澜意买了一套给小平安备着,他回到家里一边烤火一边说,“郑山辞应该去做一个商人。”
现今全京城做长辈的、做父母的不管怎么样,手里有钱了,都会买上一套笔记,这样下来一天不知道能赚多少银子。
于管事让厨子给工人加肉,抓紧时间印刷,他当即决断去多招一些工人进来。
一睁眼来户部就是印刷,晌午吃饭睡了半个时辰起来就刷。
买几套来送礼,这件事被众人所知,余下的人也有想法买几套送给到地方县学读书的表弟表哥们,还有的书生也想着买来送给在州学上读书的堂兄。
第二天拢共买了两千六百册。
这样库房里只剩下一千四百册了,余下印出来的还有六百册,一共还有两千册。
他们书铺第二天赚了二万六千多两银子。
“于管事,他们太疯狂了,明天还不知道会怎么样。”掌柜的都怕了。
于管事冷静道,“你去找外边的印刷坊,看有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么。”
掌柜的应声出去,有两家印刷坊愿意接他们的活,俗称业务外包。
三个坊同时印刷速度就变快了。
墨香书铺在京城打出了名声,这书铺就连梅侍郎都知道了。有人来给他们拜年时便直说梅淮出名了,写的笔记京城太学生人手一份,他自己都还买了几套打算送给在外的亲戚家的孩子。
梅侍郎看了一眼儿子,谦虚的说,“都是一些浅薄的见解,他以后要走的路还长。”
来拜年的人,往日还挨于梅淮的冷脸不敢亲近他,如今看了他的笔记,心里胆子就大了,有公子喊堂兄。
他硬着头皮说,“堂兄,你能不能给我解一解这句话,我瞧你笔记上没写这句。”
梅淮看了堂弟一眼把这句话解给堂弟听。
堂弟听了直点头。
亲戚家的小孩其实都很崇拜梅淮,只是梅淮太冷了,现在堂弟去问了话,其余的几个公子也一并过来问。
梅淮都解释了。
诶,梅淮也不是那么难接近。
堂兄,表弟,表哥,外甥等各种称呼都有,都在叫他,梅淮有点烦。
……
这一下子萧高阳跟梅淮,还有姜兰礼都出了名,崔子期瞧着也眼红得厉害。他把年一过,就是在想他的话本。
吕锦去瞅了一眼,崔子期还是端端正正的坐在书桌前写话本。
他最近格外的勤奋。
崔子期还写完后就洗漱去睡觉。他很爱干净,就算是冬天每天晚上都要洗澡。
“等我话本写出来一定不输他们。”崔子期嘴里念着。
吕锦笑了笑,“写出来就很了不起了。”
……
江县
郑山辞让一个吏官留下来让他们修屋子,材料这些都买好了,修屋子这件事县衙里的工房也要帮忙。郑山辞监工看了一下,江县的工房不成,没什么技术但是修个基础的房子还是可以的。这几天灾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和修房子,修到第一个房子出来了,他们便可以从棚子里搬进来先住进去。住在房子可比住在棚子里暖和多了。等把所有的房子修好后,他们每个人都有房屋住,冬天过去后,春天到了他们就去种庄稼,这样也能活下去。
只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,他们就可以自己管好自己。
郑山辞去了下一个地方。他在青州的几个县城里都走过了,遇见过好的县令,也遇见过尸位素餐的县令,这些他都写了奏折,等回京之后就可以呈给内阁。
这样下来已经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,他到了岚县。
岚县的县令换了人,是郑山辞的同年,他们都是武明十五年的进士。
这位孙县令的年纪要大上一些,已经三十多岁了,郑山辞在他们进士中也算出名,毕竟是长阳侯的儿婿,结果没想到这个人爬得这么高了,从一个县令已经变成朝廷派下来的钦差了,这样的仕途,让人羡慕。
在岚县耽误了三日,郑山辞把事情都安排好了。新奉县没有向州府求助,但他还是要去看一眼。就像青州瘟疫的时候,叶云初也去了一趟新奉县。朝廷不明真假,还是要亲眼去看心里才踏实。
郑山辞想到新奉县,心里还有些忐忑。
有跟在他身边的吏官跟他已经熟悉起来,他笑着说,“明日就去新奉县了。”
郑山辞点点头。
翌日一早他去动身去新奉县,天气太冷,这条水泥路上风沙小了,郑山辞掀开车帘,看着这条路,不由想到自己离开新奉县的场景。
马车还在往前走,有的户部官员是头一次来新奉县,这第一次见到水泥路,还很稀罕。
等他们到了新奉县已经是傍晚了,马车直接到了县衙。
……
丁宣还在处理公务,一个小吏就快步进来见礼说道,“丁大人,钦差大人来了。”
丁宣忙不迭起身,打算召人一起去迎。
“丁大人,钦差是郑大人。”小吏激动的说道。
丁宣的脚步一顿,面上露出一丝喜意。他带着县衙的人到外边去迎郑山辞。
说是迎钦差,县衙上来心里都还是有些惧意的,这从京城下来的都是大官,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让钦差满意。上次钦差来的时候有郑大人在,他们心里还是有底。毕竟郑大人就是长阳侯的儿婿,这身份足够,郑大人也不怕甚。现今郑大人走了,他们又来迎接钦差,心中还是忐忑。
江县丞已叫人去把驿站收拾得干干净净,尽量让京城里来的大人满意。要是不满意,他们也只能窝囊的改一改。
上一篇:科举文的炮灰秀才重生了
下一篇:重生之重回80年代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